能做“B超”能自救,国内沉井作业智能搅吸机器人“开工”
长江之畔,机械轰鸣。8月19日上午,在承载着长三角交通枢纽重任的常泰长江大桥6号主塔墩施工现场,一台形似未来战车的智能装备引发关注。随着起重吊臂缓缓移动,这个身披明黄色战甲的智能履带式绞吸机器人,犹如深水特种兵般潜入主塔墩沉井内部,标志着我国大型桥梁基础施工进入智能化新阶段。
作为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,常泰长江大桥主塔墩沉井施工堪称"定海神针"工程。每个主塔墩沉井面积相当于13个篮球场,自重超过22万吨,需精准下沉至设计标高。施工负责人介绍,传统沉井作业犹如"蒙眼绣花":水下复杂地形形成的施工盲区,易导致吸泥不均、结构倾斜甚至突沉等重大风险。而这款由山东未来机器人研发的智能机器人,彻底改变了这一困局。
"它集成了北斗定位、多波束声呐成像等12项核心技术。"研发团队首席工程师王振宇现场演示控制终端:操作屏上,机器人实时传回的三维河床地形图清晰可见,履带式底盘在45度斜坡上灵活转向,配备高压水枪的绞吸头如同机械章鱼触手,精准清除特定区域泥沙。经实测,其作业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4-6倍,定位精度达厘米级。
更令人称道的是机器人的"智慧大脑"。通过自主研发的沉井姿态实时分析系统,可同步监测沉井下沉速度、偏位等20余项参数,结合地质雷达扫描数据,自动生成最优作业方案。中交二航局项目总工李明算了一笔账:"原本需要30人轮班作业的高风险工序,现在只需5人远程监控,施工周期缩短40%,预计为整个主塔墩施工节省近千万元成本。"
桥梁专家指出,该装备的成功应用破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深水沉井施工难题。其模块化设计可适配不同工程需求,已在沪渝蓉高铁等5个重大项目中推广应用。随着我国跨江越海超级工程密集上马,这类智能施工装备的产业化,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"少人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"转型升级。
当钢铁巨兽潜入江底,传回的首帧作业画面在指挥中心引发掌声。这个重达8吨的"钢铁清道夫",正以其硬核科技实力,在长江深处书写中国智造的新传奇。